今天一大早就被推送了个短视频,有个小姑娘摇头晃脑问为啥古人用"昏"字代替"婚"字。我这暴脾气当场就坐直了,翻箱倒柜把去年去皖南古村拍的婚俗照片全倒腾出来,非得整明白不可。
一、翻古籍差点把书啃了
抄起手边的《礼记》就开始扒拉,眼睛瞪得比铜铃大。发现《昏义》篇劈头就写"昏礼者,将合二姓之好"。立马窜到书房翻康熙字典,好家伙!"婚"字底下明晃晃标注"古作昏",清代学者还补刀说"娶妇以昏时"。
- 大清早蹲图书馆复印《周礼》,看见"仲春之月,奔者不禁"差点笑出声——原来官府都支持半夜私奔
- 查《白虎通义》时咖啡洒了半杯,恰好泼在"婚者,昏时行礼"这行字上,老天爷都在给我划重点
二、连夜杀回皖南找证据
下午三点油门踩得冒火星,直奔黟县那个百年老宅。去年拍民俗的张大爷正在晒辣椒,看我冲过来吓得抄起扫帚。"您去年说的黄昏拜堂还记得不?"我举着手机里他穿红褂子的照片直喘。
老爷子烟杆往青石板一磕:"瞅见房梁挂的八卦镜没?新娘子踩着日头落山进门,就为躲煞神!"拉着我去看祠堂后院的酉时牌,刻着"申酉迎亲"的族规还泛着朱砂红。
三、蹲点守到天黑才开窍
死皮赖脸蹭了农家乐两碗毛豆腐,蹲在村口银杏树底下等天黑。七点半天色擦黑,突然后山亮起火把——真撞见送嫁队伍!新娘盖头下摆缀满铜钱,老婶子们吼着"月老牵线夜遮羞",灯笼把石板路照得像条火龙。
躲草垛里录视频时被狗追得直窜,摔进水田那刻突然顿悟:黄昏结婚哪是封建迷信,分明是打工人的智慧!农忙时只有天黑能凑齐人,星夜还能掩护新娘子绕开前夫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