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儿本来就想拍个日落,结果在江边被隔壁遛弯大妈问住了——她说“小伙子你镜头老对着那些高楼,到底有啥讲究?”我当场卡壳,憋半天就挤出来句“好看呗”,臊得差点把相机扔江里。
查资料差点查秃头
回家越想越不得劲,键盘敲得火星子直冒。搜什么“城市楼房为啥要有高有低”“远处看楼顶咋还规定形状”,翻出二十年前的规划图跟现在对比,好家伙连城乡结合部的安置房都敢叫“新中式风格”。最坑的是那些论文,十篇有八篇都在说“天际线是城市名片”,问咋当名片?没写。
电话刚接通就听见那边键盘噼里啪响:“又改方案?甲方让楼顶加个金元宝是?”这孙子当年画图猝死的心都有,现在倒混成专家了。逮着他问俩小时,干货就三句:
- 不是楼越高越牛,得给山水留缝儿
- 火柴盒楼房排排队?那是新手村沙盘
- 老百姓看见远处楼群剪影觉得舒坦,才算及格
扛相机出去碰壁记
第二天大清早爬防火梯上老城天台。刚拍两张就被物业薅下来:“上次有个拍抖音的踩漏瓦片,赔了八千!”转战新建的金融区,保安手一挥:“网红打卡点往前三百米,这儿是领导专用观景台。”
最绝的是蹲在菜市场后巷拍旧城区,卖鱼大爷瞅我半天,突然喊:“城管便衣拍违章建筑!”吓得炸油条的抄起漏勺要泼我。
专家地图指点迷津晚上把废片发给老同学,他直接在卫星图上画红线:“古董钟楼顶子为啥露半个头?那是故意从商场玻璃里能反着看见!”“你们新区写字楼群远看像菜刀,知道谁拍板的吗?”——原来十年前市长出国考察,手机里存了张新加坡金沙酒店的照片。
昨儿终于摸到江对岸荒滩上。蹲到日头压到楼缝那瞬间,终于明白了什么叫“给天空留呼吸缝”:左边三十层玻璃塔尖戳进晚霞里,右边矮墩墩的粮仓改的美术馆亮起灯笼,中间恰好框住半山腰的破亭子——这破亭子居然民国就在那儿了。
胶卷没白烧回家路上拐进五金店买水平尺,老板瞅我灰头土脸问:“装修队今天结账?” “呸!”我晃着摔变形的相机包,“老子要当城市之光记录员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