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啥研究清朝皇帝的发钱事儿
前几天刷抖音看到一个视频,讲康熙皇帝过年赏大臣的事儿,我就寻思着这玩意儿挺有意思。平时我是个历史爱好者,但以前从来没细琢磨过皇帝怎么给手下发年终奖。正好这段时间我老婆出差,孩子也上幼儿园了,在家闲着没事干。我就开始动手研究这个主题,想搞清楚从康熙到光绪,皇帝们发钱的规矩变了多少。
从康熙那儿起步
我先翻了翻家里的一堆历史书,找了本《清朝那些事儿》的玩意儿。康熙爷当皇帝那会儿,年终奖简单粗暴:他老人家直接甩银子给大臣们。我查来查去,发现他习惯大摆宴席,一帮子官员跪下磕头谢恩,然后皇帝亲自点人头发钱。数额不大不小,就是图个喜庆。这事儿好搞懂,我随手记在笔记本上:康熙时代的年终奖像发红包,没啥复杂规矩。
乾隆朝的变化来了
接下来我跑去图书馆查乾隆时期的资料。那儿有堆烂书都发黄了,管理员还说我没会员就白搭。我软磨硬泡半天,借到一本破旧的《乾隆实录》。折腾半天,翻到记载说乾隆改规矩了:不是光发钱,还搞绩效打分。比方说大臣办事得力,年终奖翻倍;混日子的就只能领点米粮糊口。这个变化让我惊得一愣一愣的,心想这皇帝真会算计。我把关键点都用手机拍下来,回家整理成单子:
- 有本事的多拿钱
- 废物点心啥都捞不着
- 乾隆还加了赏赐仪式,场面搞得轰轰隆隆
道光和咸丰的乱套日子
然后到了道光咸丰那段时间,我上网搜了一堆野史看。网上信息零零散散,看得我头大。综合起来发现,国里头打打闹闹的多,皇帝穷得叮当响,年终奖缩水得厉害。道光是抠门精,能省就省;咸丰更绝,干脆停了几年没发钱,说是国难当头。我还翻到一本书讲咸丰年间有大臣哭穷写折子讨债,差点笑出声。这变化太明显:从康熙的豪爽变成一毛不拔。
光绪朝的烂摊子收场
研究光绪时,我蹲书店蹲了两天。那儿热得像蒸笼,但我忍着汗慢慢翻《清末档案》。光绪的年终奖制度更奇葩:借债给大臣发钱,搞假把戏撑门面。有一篇记录说慈禧太后偷偷挪用军费充奖金,大臣们闹哄哄争抢,搞得一团乱麻。我把所有变化凑一起琢磨:
- 康熙:发钱真直溜
- 乾隆:弄绩效坑人
- 道光咸丰:抠门缩水
- 光绪:瞎糊弄
这一路下来,变化大得离谱。皇帝们的心思从大方到算计再到摆烂,害得一帮子官员跟坐过山车似的。
折腾完这事,我累得半死,但又觉得挺有意思。老婆回家一看我笔记还笑话我:研究这些有啥用?我回嘴说:就当咱老百姓琢磨官家事儿呗,总比打游戏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