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游戏任务 正文

古代100岁被称为期颐的由来: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

今天这事儿挺有意思的,本来是在公园遛弯儿听俩老头唠嗑,一个说自己奶奶"虚岁99,白寿",另一个点头说"熬过年就期颐喽"。我心说,"白寿"知道是百字去一横,这"期颐"咋听着跟约定养老似的?回家抓心挠肝的非得弄明白不可,就折腾开了。

第一步:翻书查了个寂寞

先把书架上那本《礼记》搬下来,吭哧吭哧翻到<曲礼>篇,真找着那句:"百年曰期颐。"郑玄那老头在底下批注:"期,犹要也;颐,养也。不知衣服食味,孝子要尽养道而已。"这解释看得我更懵了——活到一百岁就该被养着?那九十九岁不养吗?摔书骂了句古人尽打哑谜!

古代100岁被称为期颐的由来: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

第二步:死磕"期"字撞南墙

较上劲了,蹲图书馆泡半天。查"期"字古义,说是"约会、约定时间"。越琢磨越怪:活一百岁是跟谁约好了?气得我在古籍阅览室抓头发,隔壁戴老花镜的阿姨直瞪我。正想放弃时,手滑扒拉本南宋赵彦卫的《云麓漫钞》,里头提到"期,犹待也。" 脑子"嗡"地炸了——等等,"期"莫非是"等候"的意思?

第三步:汉代竹简救命稻草

回家路上越想越激动,鞋带散了都没管。赶紧开电脑查汉简资料,在居延汉简残片里扒拉出条关键记录:"先期入……"后面字糊了。接着在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撞见"先期往"仨字,学者注释"期"在这里指契约时限!好家伙,汉代人用"期"就跟咱说"合同到期日"一个意思!

古代100岁被称为期颐的由来: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

拼图:养得动才能叫"颐"

线索串起来了!古人平均寿命三四十,能活百岁简直中头彩。"期"是生命契约自然到期,"颐"才是真核心——这时老人牙掉光、吃饭要人喂、穿衣得伺候,全家老小都得当宝贝供着养!去年采访社区那位102岁李奶奶,她孙子天天端饭擦嘴,老太太冲我吐舌头:"瘫床上当老神仙哟!"这不就是活生生的"期颐现场"吗?

拍大腿古人嘴里的"期颐",等于在说"老天爷给的命数到期了,得全家上阵当祖宗伺候!" 这词儿背后藏着古人对生命长度的敬畏,还有养不动硬养的辛酸。回头得录个视频,就用隔壁王大爷家五世同堂给太爷喂饭的画面当封面!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