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我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最近捣鼓这个繁体仓颉输入法的这点事儿。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,前阵子不是对一些老港片、老台剧特上头嘛看着字幕里的繁体字,有时候想跟人聊几句,用咱这边的拼音输入法打繁体,那叫一个费劲,光选字就得半天,体验特差。
最初的念头与准备
我就琢磨着,这不行,效率太低了。就喜欢瞎折腾,听说仓颉输入法打繁体字那是一绝,而且好像很多电脑手机都自带,就寻思着,要不,咱也学学?
说干就干!我先是上网扒拉资料,看看这仓颉到底是个啥玩意儿。一看,嚯,跟拼音完全两码事,是根据字形来的,把汉字拆成一堆啥“字码”,比如“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这些基本笔划或者部件。看着那些字根表,我当时脑子就“嗡”的一下,感觉比背英文单词还头大。
但就有点不服输的劲儿。买了本入门的小册子,又在网上找了些教学视频和练习网站。准备工作做得也算是七七八八了。
开始上手,那叫一个“惨”
万事开头难,各位。我把系统输入法切换到仓颉,对着键盘,再看看屏幕,脑子里一片空白。第一个想打的字是“你”,这玩意儿怎么拆?查了半天,,“人、弓、火”。敲上去,出来了!那叫一个激动,虽然慢得跟蜗牛似的。
接下来就是痛苦的练习阶段了。我给自己定了小目标,每天必须用仓颉打一段话。打十个字,可能得花个三五分钟,还得不停地查字根表,或者用手机查某个字怎么拆。那感觉,真是想把键盘给砸了。有时候拆错了,打出来一堆莫名其妙的符号或者根本不是想要的字,特有挫败感。
- 比如打“爱”字,要拆成“爪、月、心、夂”,刚开始老是把顺序搞混,或者某个部件想不起来对应的字根。
- 再比如“龜”(龟)字,笔画那么多,用拼音打简直是灾难,选字能选到天荒地老。仓颉是“弓、日、卜、山”,看着挺简洁,但你得先记住!
那段时间,跟朋友聊天都慢半拍,人家发过来三条消息了,我这边一个字还没憋出来。人家还以为我咋了。
渐入佳境,初尝甜头
咱也不是轻易放弃的人。就这么硬着头皮练,每天坚持那么一小会儿。慢慢地,一些常用字的字根组合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记住了。比如“的”是“竹、日、心、戈”,“我”是“竹、手、戈”,“是”是“日、一、卜、人”。
大概练了个把月,虽然速度还是比不上拼音,但至少不用每个字都去查了。这时候,我开始体会到仓颉的一点好处了。最明显的就是重码率低,尤其是打繁体字的时候。以前用拼音打繁体,比如打个“發”和“髮”,或者“幹”和“乾”,得仔细分辨,用仓颉,“發”是“弓、戈、弓、大”,“髮”是“尸、竹、戈、弓、大”,完全不一样,直接就出来了,不用选!
特别是打一些结构复杂的繁体字,比如“憂鬱”的“鬱”(林、缶、冖、鬯、彡),用仓颉拆解是“木、木、山、丶、山、丶、心、竹、彡”,虽然也复杂,但逻辑是清晰的,比拼音在茫茫字海里捞要爽快多了。
现在的情况与一点心得
到我用仓颉打繁体字,日常交流、做些笔记啥的,已经基本没啥问题了。速度嘛肯定还没到那些大神的水平,但比我最初用拼音打繁体要快上不少,主要是省了选字那一步,思路不会被打断。
学仓颉这玩意儿:
- 初期确实痛苦,需要耐心和毅力,字根得死记硬背一段时间。
- 一旦上手,回报还是挺大的,尤其对于有繁体输入需求的人来说,效率提升很明显。
- 它能让你对汉字的结构有更深的理解,这也算是个意外收获。
我现在是简体主要还是用拼音,毕竟肌肉记忆改不过来,但凡是需要打繁体字的时候,我都会切换到仓颉。感觉就像多掌握了一门手艺,心里还挺得劲儿的。如果你也对繁体输入有需求,或者就想挑战一下自己,不妨也试试看,说不定也能找到其中的乐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