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儿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折腾的事儿。起因是我发现团队开会效率低得快赶上蜗牛爬了。二十来号人乌泱泱挤在线会议室里,一人一句,光等发言权就得十分钟,结果连个午饭吃啥都没定下来。我琢磨着,这样耗下去不行,钱哗哗烧着,事一点没动。
为啥想到搞一对一?
纯粹是被气出来的想法!上周五那个项目碰头会,我跟设计小王想敲定个按钮颜色,愣是插不上嘴。大领导在那滔滔不绝讲情怀,财务大姐反复追问预算,设计细节这种“小事”直接被淹了。三小时会后,小王私下给我发消息:“哥,所以咱到底用蓝色还是绿色?” 我差点一口老血喷屏幕上——这不等于白开吗?纯属浪费时间玩!
怎么实操?
第二天我直接开干。先拉了个清单,把项目里扯皮的、信息卡壳的地方全圈出来。重点就瞄准那几处:开发老李的代码逻辑卡点、产品小张的需求疑问、运营妹子的活动排期冲突。拎出这几个关键人物,抄起办公软件私聊框就敲。
跟老李的对话最典型。我点开他头像,一句:“昨天你说支付接口报错403那块儿,具体是哪家服务商抽风?” 他秒回:“就那XX云的傻X密钥刷新机制!” 省掉了所有会议寒暄“大家听我说”、“我简单讲两点”之类的废话。不到15分钟,我俩把替代方案代码片段都贴完了,顺带吐槽了那家云服务商的祖传烂代码。放大会上,光等老李发言就得半小时起步。
效果立竿见影
- 信息密度炸裂:跟小张核对用户需求,直接丢数据截图划重点。原先大会上她扭扭捏捏怕说错,现在私聊框里咔咔发来十张用户反馈截图,一针见血。
- 决策速度飞起:运营妹子抱怨活动撞档期,我甩过去三个时间段问“哪个能搞?”她立马圈出一个,附带资源需求列表。全程耗时7分钟,换作以前至少得拉三个部门开两轮会。
- 减少扯皮推锅:最怕大会上“这个不归我管”、“那个你得找XX”。私聊里@谁谁就得接锅,开发老李看到我发的“这块你负责”只能老实回复“行,周三下班前改完”。
踩过的坑也挺真实
当然不是啥灵丹妙药。有次怕漏人,我把相关四五个都拉了个小群,结果又特么复刻了大会惨剧——市场部的在群里刷表情包,测试组的问些无关问题,好好一技术讨论直接歪楼到公司奶茶券该不该发。后来学乖了:超过两个人就收手,该拆开的别心软!
还有个毛病得克服:总觉得没开会显得不正式。后来直接拿私聊记录当会议纪要,任务分配截图往大群一甩,附加一句:“以上已确认,谁有问题单独戳我”。刚开始有人觉得“哎呀怎么不公开讨论”,两周后这群人自己也学会有事先私聊了——因为真能早下班!
现在项目但凡卡壳,我第一反应就是:“这事值得开会吗?还是直接找那俩关键人物单聊就行?” 省下来的时间够我每天多喝杯咖啡摸会鱼。讲真,该私聊时就私聊,别把生命浪费在陪别人开无效大会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