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游戏攻略 正文

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曲读几声为什么这样读?(历史文化背景解析!)

昨儿个蹲河边拍大鹅,那帮家伙伸着脖子嗷嗷叫唤,突然就想起小时候背的"鹅鹅鹅",尤其那句"曲项向天歌"。端着相机的手顿了顿,心里头咯噔一下:这"曲"字,我好像一直读的第四声?可眼前这鹅脖子弯得跟问号似的,不对劲儿。

一、翻书翻到眼皮打架

回家立马冲书房刨书柜。先揪出小学生《必背古诗词75首》,翻到骆宾王那页,底下注释小得跟蚂蚁腿似的:"曲"读qū(三声)。啧,没写为气得我摔开这本书,又扒拉出砖头厚的《古代汉语词典》。手指头沾着唾沫哗翻到"曲"字条,盯得眼珠子发酸——三条释义明晃晃列着:弯曲(qū)、歌曲(qǔ)、姓氏(qū)。"向天歌"的"歌"是唱歌,那"曲项"肯定不是让鹅唱小曲儿!

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曲读几声为什么这样读?(历史文化背景解析!)

正琢磨,楼上小孩儿练琴声轰隆隆砸下来,吵得脑仁疼。抄起手机搜"咏鹅 曲项读音",跳出来一堆语文教学视频。有个戴老花镜的退休老师,拿着木头教鞭哒哒敲黑板:"这个'项'就是脖子!'曲项'是弯脖子,动词!得念qū!" 视频底下评论区炸了锅:

  • "我们老师教的一直是qǔ!"

二、抠历史老底抠出趣味

晚上泡脚的时候还不死心,脚指头搓着水花继续查。唐代人写诗讲究"平仄",这句"曲项向天歌",按格律得是"仄仄仄平平"。要是读第四声qù,那就成了"仄仄仄平平"——严丝合缝对上了!可为啥偏要选三声qū?翻开《全唐诗》注释才恍然大悟:唐代那会儿"曲"字压根儿就没第四声!古人说话发音跟现在差老远,他们嘴里的"曲"字(表示弯曲)都念类似"khiuk"的短促音,揉进读音演变大染缸,才泡成了普通话的三声qū。

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曲读几声为什么这样读?(历史文化背景解析!)

脚盆水凉透的时候终于想通了:这破事儿就是个历史包袱!古人写"弯脖子"只能用"曲项",可后来"曲"字被唱歌的qǔ音占了上风,搞得现代人瞅见"曲"字就条件反射想唱起来。

三、河边验证差点挨撵

今早又扛相机蹲回河边。刚逮着只撅屁股喝水的鹅念叨"qū项向天歌",旁边清理浮萍的老大爷猛一抬头:"小伙子念书念傻?鹅脖子弯成那样,不说'弯'说'曲'?咱祖辈都这么叫!" 老大爷挥着竹竿赶我走:"别惊着我鹅!它一伸脖子你就该明白,那是个动作!跟弯腰驼背一个理!"

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曲读几声为什么这样读?(历史文化背景解析!)

灰溜溜跑回家翻相册,挑出昨天拍的鹅脖子特写:鹅皮褶子都扭成麻花了。配上老大爷那声吼,这"曲"字念三声才真把"弯"那股劲头喊出来!再想想小学老师敲着黑板教qǔ的样儿——咳,估计连老师自己都没见过活鹅撅脖子

结尾插一嘴:去年回老家看舅舅(他是个老语文教师),饭桌上聊起这事儿,他拍着大腿乐:"教了三十年书,去年带孙子逛动物园才闹明白!那鹅一伸脖子,我当场臊得想钻地缝!"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