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翻资料的时候突然琢磨起这事儿,古代电视剧里老喊“金榜题名”,那玩意儿到底是考中了啥玩意儿?越想越痒痒,干脆翻箱倒柜查了个底朝天,给你们也唠唠。
半夜翻书,哈欠连天
昨儿吃完晚饭,泡了杯浓茶就扎进书房。先把我那本翻得卷了边的《中国科举制度史》从书架底层刨出来,灰都呛了一鼻子。打开台灯,一页页扒拉着找“金榜”俩字,眼睛看得直发花。查了半天才整明白,金榜题名专指殿试考中了进士!注意,是一关殿试,前面什么童试、乡试、会试那都不算,就跟打游戏通关似的,不到BOSS房不算数。
我还纳闷,金榜是金子做的?后来查了《明清会典》才知道,那玩意儿就是一张大黄纸,用皇帝年号盖个大红章,上榜名单用朱砂写,显得金贵,所以叫金榜。得,白瞎我脑补半天黄金匾额了。
进士还分三六九等?
再往下扒拉书,发现更有意思的——进士也分档!
- 状元、榜眼、探花:前三名,皇帝亲自点名,这叫“一甲”,赐“进士及第”,牛气冲天;
- 二甲:排前头的几十号人,赐“进士出身”,算优等生;
- 三甲:剩下的一百多号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,听着就差点意思。古代文人要是被分到三甲,能憋屈得撞墙,“同进士”仨字跟骂人似的!
看到这儿我都乐了,古人搞排名焦虑比咱考985/211还狠。
科举黑历史,都是血泪
查着查着,顺手翻到科举黑料,看得我直嘬牙花子。唐朝那会儿流行“行卷”,考生考前得拿着自己写的诗到处拜码头,跟现在发论文找关系差不多。更绝的是晚唐,考试前直接公开卖考题!明码标价,状元十五万贯,前三甲十万贯,跟拍卖似的。气得我拍桌子骂街:“这不比公司竞标还黑!”
还有更离谱的——宋朝科举三年一届,有一次京城大火把考场烧了,结果三百多个考生硬是没一个跑,全烧死在里头!为考场栅栏锁死了!规定考试期间禁止开门!看得我后背发凉,古代考个试真特么玩命。
那年改志愿,差点把肠子悔青
说到这儿想起个真事儿。十年前我表弟高考报志愿,非拽着我参谋。当时他分数够着985尾巴,我脑门一热说“冲个名气大的呗”。结果冲进去调剂到材料专业,开学俩月哭着打电话:“哥,实验室做焊工!”工作后更惨,天天在郊区厂里倒班。今年过年喝多了抱着我哭:“当初听你的话报个计算机多现在搞不好都在大厂摸鱼了!”害,科举落榜是命不咱现代人选错专业那可真是自己挖坑自己跳。
文末塞点私货
查完资料顺手翻了手机,看到个历史博主做的科举考试流程长图。好家伙,考一次试得三天两夜锁在鸽子笼里,吃喝拉撒全在一块木板上,晚上睡觉腿都伸不直,比绿皮火车硬座还遭罪。要是碰上个打呼噜的邻号考生…啧啧,不敢想。真该给现在抱怨4人间宿舍的孩子们看看,什么叫人间疾苦!
昨儿半夜整理完这些,关电脑前顺手发了个朋友圈:“现代考公考研的兄弟们,想想古人考进士三年才一回,锁考场三天两夜,落榜了还终身禁考…你心里是不是舒坦点儿?”
刚发出去就收获20条骂街评论,行,目的达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