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,今儿个跟大伙儿唠唠我咋折腾《一个都不能少》这部电视剧的。最开始真没想那么多,纯粹是刷手机瞎逛,看到有人提这剧名字有点眼熟,脑子一热,就想看看这讲啥的。
真不是冲着“感动人心”去的
我就是寻思找个剧下饭。顺手点开一个视频平台,第一集就开始放。开头那灰扑扑的土房子,穿得旧不拉几的孩子,演代课老师那姑娘,看着比学生大不了多少,一口一个“一个都不能少”,说话磕磕巴巴的。当时心想:这拍得够土的,能看下去么?结果看着看着,筷子就撂下了。讲那帮穷得叮当响的娃儿,为了找同学,跑去城里,到处碰壁,可怜见儿的。那个傻乎乎的魏老师,一根筋非要找学生张慧科,演得贼拉真实。
看完心里堵得慌
结局是好是坏,我到现在都觉得有点不是滋味儿。城里人捐了钱粉笔啥的,孩子们高兴地写字儿。表面看是大团圆是?但我总觉得心里头硌得慌。完了我就坐那儿发呆,这片子后劲儿太大。
不整明白我今晚睡不着
这下饭劲儿过去了,脑子里全是那些镜头。这破剧凭啥让人这么难受?我得弄清楚。赶紧先去查查它来头。一查才知道是老谋子早期拍的,好像是反映贫困地区教育的,挺老的片子了。我又去翻评论,发现豆瓣分数挺高,很多人说看哭了。我又把几个关键的片段,就是小高老师进城找人那段,还有学生们在教室里那几张破桌子板凳啥的,重新倒回去看了一遍。边看边琢磨。
- 先想那村子:穷,是真穷。学校破得跟要塌了似的,娃儿们衣服都打补丁。粉笔?那就是宝贝,掉地上一点灰都要捡起来接着写。
- 再看小魏老师:她自己还是个半大孩子,死心眼儿就认准“一个都不能少”。傻吗?真傻。可是那股倔劲儿,看着让人心疼。
- 然后那群孩子:为了帮老师找同学,几个人凑一点路费就敢往城里闯。城里人看他们,跟看要饭的差不多,没人搭理。
我这才咂摸出点味儿来。这片子拍的哪是啥曲折故事?根本就是把那些大山沟子里最苦最真的日子,血淋淋地糊你脸上!它没扯着嗓子喊“要重视教育”,它就把那些缺门少窗的教室、为了找学生愁白了头的小老师、想吃口饱饭都得靠凑的娃儿,一股脑儿塞你眼前。你看了,自然觉得揪心,觉得这事儿它不对!
这玩意儿跟咱有啥关系?
琢磨到这儿,我反而有点泄气。拍得是看得人难受,可这跟我这天天搬砖的有啥关系?刚想关电脑睡觉,脑子里突然闪过个事儿。
前两年厂子效益不行,裁了一大波人,我在家待了仨月。是真慌!房租、吃饭、小孩奶粉钱,压得喘不过气。我记得特清楚,有次在人才市场门口转悠一天,屁工作没找到。兜里就剩几块钱,饿得前胸贴后背,旁边馒头铺刚出锅的白馒头,那香味儿直往鼻子里钻。手里攥着钱,愣是舍不得买,心想着“不行,得留着坐公交”,饿着肚子走回去的。那滋味,跟剧里那帮娃儿饿着肚子蹲在电视台门口等消息的感觉,好像真有点像。都是被什么东西卡着脖子,喘不上气。
就那一瞬间,感觉被这片子狠狠凿了一锤子。它哪是只讲孩子上学的事?它讲的是人被生活逼到墙角,那点最原始的挣扎和盼头。像我这样的,像那帮穷学生、那傻老师,都是活在最底下的人。这片子就让你看清楚了,有些人光是活着、想干点正经事(对我是找工作养家,对剧里是让孩子上学),就得拼尽全力,而且这劲儿拼出去,也未必能看到水花。但它硬要说:甭管多难,哪怕傻、哪怕笨,咱也得挣扎着往前走,为什么?因为“一个都不能少”,少了谁,这心里都空落落的。
琢磨到这儿,算是把这剧的骨头渣都嚼明白了。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影评,就是被那片儿勾起了自己那点子狼狈日子,发现它拍的那点东西,跟咱普通人挨着饿、咬着牙硬扛的时候,心底下烧的那股劲儿是一样一样的。“深刻感动人心”?不如说它让你想起了那些不能少的挣扎和犟劲儿。行嘞,写完了,心里舒坦多了。